乐鱼leyu官网入口网址:城市潮流运动俱乐部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展示 > 泡沫板

产品展示

城市潮流运动俱乐部

来源:乐鱼leyu官网入口网址    发布时间:2024-02-05 21:44:40

  • 详细介绍

  要了解城市是什么?一个办法是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看。看它的规模、看它的构造,那样看你会觉得城市是一个图形,是一个巨大的东西。如果换一个办法呢,你要 做的事情恰恰相反,你会站得更低,离得更近,去看一个人如何生活。去看他如何在城市里化解烦恼,得到快乐。

  阿苗是从2021年的夏天开始玩飞盘的。那时候跟朋友一块去露营,正好朋友带了飞盘。阿苗本来就喜欢运动,立马有了兴趣。回到北京之后,她找了一个组织开始有效学习飞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飞盘有一个特点。门槛很低,即便以前没什么运动基础的人,也能很快适应飞盘的玩法。在城市里,它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社交手段。实际上它的出现就源于社交。

  在美国洛杉矶,摩里森和他的女朋友在丢掷爆玉米花的空罐盖的时候激发了制造飞盘的灵感。摩里森画出飞盘的设计图。1948年找人合伙,以塑胶原料成功的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枚现代飞盘。9年后,开发呼拉圈的 Wham-O 公司签下了莫里森飞盘的市场专卖权,以“冥王星浅盘”为名上市出售。

  刚刚开始玩飞盘的时候。阿苗每天晚上都叫朋友出来玩。大学同学、高中同学,甚至连初中同学都被她找出来了。飞盘给了她一个机会,让一些很久没见的老朋友们,又再次聚到了一起。从夏天一直玩到冬天,从室外的场地一直玩到室内的场地。

  最近因为阿苗跟着队友们要一起去打比赛。一起训练,一起吃饭,一起玩,有时候几个女生会为了第二天的比赛住在一起。小时候阿苗特别希望自己能有兄弟姐妹。现在长大后有了这个队,感觉自己找到了兄弟姐妹。大家聚在一起,很纯粹,很开心,就像她喜欢的《老友记》一样。

  那个冬天,阿苗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去打了一场飞盘比赛,朋友们有了队伍的概念。她想成立一个俱乐部。冬天有了想法,春天得以成型。阿苗她们建立的俱乐部叫做whatever。阿苗是北京人,whatever是“我特爱玩儿”的谐音。

  阿苗是一家潮流媒体的编辑,公司在上海,她在北京。不用坐班,时间自由。做编辑的同时,阿苗经营着自己的社会化媒体,跟MCN公司签约做了博主。从小跑步,喜欢打球。她一直有成立俱乐部的愿望。凭着玩飞盘的这股新鲜劲,也凭着飞盘的热度,这个愿望实现了。

  阿苗对待飞盘很认真。一周有两三天的时间都在做专门的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飞盘训练。她有自己的主页,会发布运动的照片。大家都在飞盘场上拍照,只有真的训练,真的对这项运动提高认知,拍出来的照片才会不一样。

  阿苗说:“很多人会觉得飞盘是一个没什么竞技性的运动。比如说之前和我一起打球的那些朋友会觉得飞盘就是狗玩的。就是那些没什么运动能力的人玩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它入门很简单,它很有包容性。但是想要进阶,它还是很看你的协调性和各方面的能力。不要小看这样运动,你玩一场两个小时飞盘,不比你打两个小时篮球消耗小。”

  如果想要持续地进步,先要去练基本功。它包括传盘和接盘。正手和反手都要稳。等到上了防守,有了强度之后,盘能不能稳稳地传递靠的就是这个。因为当你出盘的时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有人要去接你的盘。你的盘出得不好,就是对你队友的不负责任,如果盘子随意地甩出去了,你的队友就可能会接不到。或者,你的队友可能会因此伤到手。

  不只是出盘,接盘也需要练习。不是说一个人长得高,就比那些矮的人接盘更容易。也有很很多体质很好,但是到了场上就是发挥不好的朋友。因为这些都是基本功,都需要练习。阿苗说,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项团队运动。”

  在中国,现在流行的飞盘玩法是极限飞盘。它还有很多另外的名字。在中国台湾叫飞盘争夺赛,在中国香港叫做终极飞盘。它借鉴了美式足球的玩法,赛场两侧各有一块得分区域,进攻方通过战术跑动、传递飞盘,在队友攻入得分区接盘后得分。

  极限飞盘通常是七人制,可以男女混合参与,且不需要裁判。飞盘局很好组局,常常借用足球场。飞盘流行起来之后,飞盘的场地和足球的场地常常形成冲突。玩足球的定场地更麻烦了,场地的价格也变得更高了。

  玩飞盘玩了一年,大家对飞盘这项运动有很多偏见和诟病。但阿苗看到了这项运动给大家带来了什么。除了之前对她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身边一个朋友的经历也让她感动。

  这个朋友是她们俱乐部的。有一天,阿苗看见他一个人在场边坐着,一边两只手交替地在指间滑动,一边调整着呼吸。阿苗以为他手受伤了,跑去关心他。才知道他是在试着调整自己的呼吸。因为常常易怒,常常焦虑,他需要常常去看心理医生。他试着来玩飞盘,改善很多。

  “生活中面对的不可能都是如意的事情,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如何去面对?如何把情绪转化成愉快的情绪?”在飞盘的每一次实战中,他在做的就是这个。在飞盘的活动里,一个人的很具体的困境得以慢慢化解,这让阿苗觉得感动。

  大可本科期间在上海理工大学读广告。大一的时候。因为腰旗橄榄球社团的一张传单。往后的履历就都围绕着橄榄球展开了。

  2012年,大可加入了学校的腰旗橄榄球球队。为全国大学生腰旗橄榄球联赛备训,每一周三次强度训练。上午上课,下午3点开始一直练到天黑。

  腰旗橄榄球是美式橄榄球的简化玩法。基本规则和美式橄榄球相近。腰旗橄榄球以摘走持球队员身上的旗子或布带来停止一轮进攻。腰旗橄榄球装备简单、场地要求也更低,在比赛中也没有冲撞。相比于全副武装的美式橄榄球,接受程度更高,参与门槛更低。

  在国内,腰旗橄榄球的发端应该是在2003年左右。世界上顶级规模的职业橄榄球联盟NFL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举办训练营,培训大学生成为腰旗橄榄球的教练和裁判。正是因为上海这些年来慢慢积累起来的腰旗橄榄球的基础。大可才会在刚刚进入大学就接触到这一项并不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熟悉的运动。

  2003年,作为在学校的腰旗橄榄球球队待了两年之后,大可从腰旗橄榄球开始接触美式橄榄球。他进入上海勇士美式橄榄球队。在毕业后也前往美国攻读体育商业硕士,参加学校球队后勤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多接触橄榄球。

  2018年回国,他进入一家网络公司,做NFL(职业橄榄球大联盟)代理运营业务下的工作。与此同时,他也回到上海勇士美式橄榄球队,与球队一起拿到了AFLC(中国美式橄榄球联盟)的全国总冠军。

  现在,大可在做的事情依然跟橄榄球有关。2020年,他和以前的同学和队友安东尼一起创业,开始经营 Life In The Huddle自媒体平台。这是当初他们另一个队友起的名字。

  Huddle是在很多运动当中都经常会看到的动作。队友们聚拢,围成一个圈,商议战术、鼓劲,或者庆祝。在橄榄球运动中,Huddle通常出现在一次进攻结束之后,Huddle结束,大家会一起击掌。大可觉得Huddle很有仪式感,很帅,觉得Huddle代表着橄榄球的精神。

  Life In The Huddle刚刚成立的时候,大可和安东尼其实是要做一个自媒体平台,整理和发布关于橄榄球的资讯。可是橄榄球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运动,想盈利很难。为维持收益,大可和安东尼做了很多别的事情。比如为橄榄球的组织或公司做代理运营,为橄榄球的训练、比赛提供拍摄服务。

  Life In The Huddle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当时,飞盘火起来了。安东尼去参加了几次飞盘的活动之后,有了一个想法。我们是否也可以做腰旗橄榄球的活动?

  对于腰旗橄榄球,很多人会有一种偏见。认为这个东西跟美式橄榄球其实没什么关系。没有碰撞,就像是在场地上瞎闹。玩过腰旗橄榄球,没玩过美式橄榄球,那就等于没玩过橄榄球。大可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大可觉得腰旗橄榄球其实保留橄榄球很核心的东西。在比赛中安全系数还会更高,在战术要求上完全不亚于美式橄榄球。大可觉得,腰旗橄榄球慢慢热起来之后,其实对美式橄榄球的普及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021年的4月, 在Life In The Huddle的线上平台提前招募之后,他们在上海前滩体育公园组织了第一次线下活动。

  之后活动保持一周一场,社群增速快到超出他们的想象。之后的周中晚上,Shanghai Huddle也在市中心的球场开设起了固定的场次。除了新人来尝试加入,也聚集了不少城市内的腰旗橄榄球高手,同时也吸引来了不少围观看球的爱好者。

  今年4月,经历上海的疫情之后。大家开始报复性的运动。因为能出门以后,商场不开,饭店不开,电影院也不开,出去以后其实没地方去。这样一个时间段户外的社群活动相对就好一些。到十几个月之后的现在,他们已有了9个微信群,也就是说,社群有了4500人。

  尽管愿意来玩的人很多。但靠大可他们想要靠社群获得高的盈利还是很难。因为组织活动的花费其实很高。大可说:“很多人说做一个社群可以年入50万,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像上海这种城市的场地的单价。”

  Shanghai Huddle 在周一晚上使用的那块场地在过去的七年里费用就上涨了三倍多。一场活动两个小时,光是场地费用就是1400。再加上活动摄影师的费用和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收益其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

  大可说,因为大家现在对腰旗橄榄球的热情很高,泡沫肯定会有。但是时间更长之后,一定会大浪淘沙,留下真正能够静下心来经营的人。

  最开始玩是因为高超在足球场踢足球。他现在所在的美式橄榄球队过来找到他,问他有没有兴趣玩美式橄榄球。高超当时就参加了,跟他们玩了起来。

  在此之前,高超一直踢足球。初中、高中、大学都是校足球队的。他速度很快,在足球场上有很大的优势。年龄到了四十岁,在场上的速度有些减慢了。又因为他从五、六年前开始健身。从瘦瘦的体格变得很壮,块头大了,灵活度就牺牲了一些。这些在足球场上的劣势,换到美式橄榄球的场上,变成了优势。比起玩足球,玩美式橄榄球更适合高超现在的状态。

  从左至右, Magic.Xu,Hanghang,高超,Kaxi,Ultraman,Mono

  高超所在的球队叫做上海流浪猫美式橄榄球队。之所以叫流浪猫是因为这一支球队里的人很多都是从各个球队里退下来的人,或是辗转从别的球队投奔过来的人。大家本来都有种无家可归的感觉,现在聚在一起,组成了一支新的球队,就像流浪猫聚在了一起。另外,球队球员很多都收养流浪猫,球队曾经投入感情还在大街上做过收养流浪猫的活动。

  在这支球队里做什么职业的人都有。自己开公司的、做律师的、在知名体育品牌供职的,还有大学生。这些人的家属、朋友们也是球队的一员,一打起比赛来,后勤的工作都靠队员的亲朋好友们支撑着。美式橄榄球的比赛强度很高。高超喜欢队里的氛围,说若不是队里的氛围好,球员们相处融洽,可能不会坚持,也不会热爱橄榄球。

  流浪猫有参加CNFL(华美橄榄球联盟)的比赛。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间美式橄榄球联赛。去年和今年,高超都有代表上海流浪猫美式橄榄球队参加比赛。今年,流浪猫的成绩很好,打了两把比赛,都赢了。但他们还是保持着紧张的备战状态。因为目前队伍还要一直的训练和磨合,当每个人都有一个正确的美式橄榄球态度,才能让流浪猫在未来的排名中更高,冲击总冠军。

  前两场比赛都是在今年夏天,这是迄今为止最热的夏天。美式橄榄球很考验人的毅力。像在上海这么大的城市,平时训练的时候,很多住在郊区的队员需要拎着很重的装备赶到市区来玩。训练三个小时,已经很累了。还要拎着头盔、衣服、肩胸垫、护肘、手套、腰胯垫、腿垫、鞋子回家。

  今年已经进行的的比赛一场是在上海,一场是在苏州。在这么热的天气比赛更是非常的考验。队员们先是要穿一层防护服,然后再穿一层护甲。

  当时是在室外的场地,热到什么程度。高超发现了自己鞋子上的塑料钉都融化了。闷、热、重,还要在这样的身体感受下比赛。比赛的时间长的线个小时。大家都得坚持。

  高超说他觉得美式橄榄球的魅力就在于它更讲究团度的协作。一场比赛四五十个人,一场比赛当中,这些人都需要一起想办法,一起对抗。意志力很重要,凝聚力也很重要。一场比赛下来,缺了谁都不行。

  最开始玩美式橄榄球的时候,高超对这项运动的印象就是球员身体要壮,到了现在他有了改观。玩美式橄榄球身体当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的训练,真正玩得好需要对技战术的理解、需要在场上对战术的有力之行,需要团队的配合。

  不仅是比赛和训练的时候需要更加多的投入,作为观众看比赛的时候,高超也有一种感觉。看美式橄榄球的比赛比看足球比赛累,你需要分析战术,关注球员的表现,观看的时候高度紧张,因为比赛之间更长,观看时长也更长。

  高超现在在球场上的位置是进攻护锋。他最喜欢的球员是昆顿·尼尔森也是这一个位置的球员,因为昆顿·尼尔森是一位集力量和意识于一身的天才球员。在球场上他清楚自己该干嘛,并能够很好地为四分卫和跑锋开路,并保护他们。

  高超说:“尼尔森的身体就像是一堵巨墙。他几乎从未在力量对抗中落入过下风。从开球的那一刻起,尼尔森就会全力以赴,直到击溃对手。虽然他没有很快的速度,但是在防守冲传中,冲传手们很难从任何方向上越过他。正常的情况下, 球员一旦接触到尼尔森,就会被他控制到那一回合结束。更厉害的是,他在控制一名守备员的情况下,还能够继续做出贡献。”

  在尼尔森身上有那种最核心的体育精神,那种通过努力,克服困难,一步步成长,达到梦想的感觉。他在足球运动员的身上看到这一个,在美式橄榄球运动员的身上也看到这一个。这个是最重要的。

  2014年的时候,一直玩山地车的Ken偶然看到老朋友们开始公路骑行。Ken嘲笑他们:“你们是中年危机吗?怎么现在才来玩这个?”

  朋友们约Ken一起玩。Ken踏上一辆折叠车就上路了,感觉很好。“骑行可以让人静下心。”呼吸、心跳、踏板转动的节奏……Ken说那种感觉像在自行车上打坐。

  “在城市里,每一天的节奏都很快,一大堆东西要抢占你的脑子,你没有很好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可是一到了自行车上,你只能放下电脑、手机、iPad,你只能留在现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你只能活在当下。因为,如果你不注意的话,就会摔倒。你必须要静下心一直骑,把自己的心率推上去,用一切感官发掘周边的美。”

  上了自行车之后,身份、地位、年龄全被撇开了,大家都变成小朋友,在一起玩。“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如果自己的体力可以自如地支撑,你还想发力跟大家小小地比赛,你还想走更长的距离。”

  关于骑行这件事,Ken很重要的经历和记忆是从小时间开始的。那是在新加坡。

  “记得我一直到三岁之前都是在村子里。我们搬到城市以后,每个周末都会回去乡下住到奶奶那里。乡下很大,跑是跑不完的,但是你一骑上车,就发现有好多地方能探索,而且那里也没什么汽车,我们大家可以随便骑。”

  “从会走路,到会跑,然后突然间你会骑车了,在记忆里世界突然间变得开阔。我可以骑这么快,我可以越过石头,我可以跳过小小的障碍物。骑车会让你感觉精力是用不完的。我整天地骑,不知道累是何物。”

  当时骑行的心态和现在很不一样。那时候Ken的骑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自己提高和竞技。每个星期六早上从虹桥万豪出发,大多数人都骑得很快,有的人40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人人会这么想:我是来训练的,我是来比赛的,我是来超越自己的。在骑行的队伍里,高手不会照顾新手,大家并不考虑骑行的环境对于别人来说是否友好。

  Ken开始怀疑,为自己,牺牲他人?为了速度,牺牲安全?他问当时组织的人,新人来了怎么办?他们告诉他,新人来了就自己去训练,训练到你可以追上为止。Ken不喜欢这样。

  在新加坡,在澳大利亚,Ken见到了不一样的自行车俱乐部。团队骑行是有规矩的,并排骑,形成两列,肩对着肩,一起骑的时候能交流。Ken觉得这才是把这种运动持续下去的方式——骑行是共同前进。

  这是Ken做事的方式。他先做模特,因为要保持体型开始健身,因此变成了健身教练;因为开始健身,必须要格外注意食物营养,就学起了烹饪,因此做过一段时间厨师;因为不爱写字,喜欢视觉笔记,就成为了一名摄影师,给宜家、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无数品牌拍摄广告。当时,如何改变国内的骑行文化,变成了他新的激情。Ken下定决心要做好这件事,每天都在琢磨,我如果要建立自行车的社群,该如何做?

  他成立了RideNow,这是一个不追求速度拉爆的自行车俱乐部。“就是说如果今天的速度是28,那么今天的速度最快就是28。如果我们说今天训练的速度是35到40,那这个目标是固定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来的人已经清楚自己的级别,他来参加这个活动,会觉得很安全,很有信心,他清楚自己能不能达到。

  用了3到4年的时间,RNCC从20个人到200人、500人、1500人。RNCC的足迹从上海骑到了浙江、江苏、云南、西藏…… RNCC的服务也从保养、维护、修理发展到定制独一无二的高端自行车,多少人都以穿上特别设计的赛服、加入RNCC Race Team为荣。

  其实最让Ken由衷骄傲的,不是RNCC赢得多少场比赛,拥有多少会员,做了多么漂亮的车,而是RNCC成员们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讲着不同的外语或方言,有不一样的职业和身份,但是因为骑行,他们都来到了这里,一起出发,一起早餐,一起在俱乐部海阔天空,成为了队友,成为了挚友。大家除了每周骑行,还经常聚餐,每年新年之际,更会有一次盛宴。Ken常常说,RNCC的会员人才济济,卧虎藏龙。

  这些年,有了像环法自行车赛这样的知名赛事、我们身边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像《破风》《山地自行车之旅》《车轮不息》这样的电影和纪录片的影响,加上新冠疫情,骑行的人慢慢地多了。然而,很多与之相关的环节还没有建立好。人们的认知、骑行的环境等诸多方面依然有不少盲点。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国内没有成熟的围绕骑行的保险产品。Ken对RNCC骑行活动的安全性最为重视,严格要求会员们共同遵守RNCC安全守则,周末的骑行活动必须配备个人意外险。Ken还组织EFR Workshop(紧急救援培训),指导慢速控车技巧,教会员路上爆胎的维修,等等,都是为了一件事:安全骑行。

  Ken住在上海,一个星期骑行5天。他们选择在交通畅通的时候骑行,那就是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每天骑到外白渡桥,太阳正好“在那里”升起来。早上,Ken四点半到五点之间就会起床,骑行大概两个小时,七点半回到家里,跟孩子们吃饭,送他们上学。他把很多的时间留给了生活,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每一年他只拿出40到60天的时间拍片。

  从读书到工作,人们习惯了跟着别人的节奏。和Ken骑自行车的心态一样,他不愿去竞争眼前的利益。“你比我快。你比我好。你比我有钱,那不是我羡慕的。我要做的是坚持可持续性,寻找自我的节奏,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像骑自行车,Ken不去看谁速度快,谁的车好,他在乎的是谁能够坚持骑下去。“十年前在骑,十年后还在骑。我不需要去跟任何人竞争,我也不会因为争强好胜而把自己的节奏打乱。”在Ken看来,谁能够耐得了孤独,在最长的距离里从始至终维持自己的状态,一直骑下去,那才是胜者。

  从左到右 Caio Montoya, 迟照元, 王健坤[Martin Wong], Ken, 穆明洁[Mila Mu, Alejandro]

科技创新   诚信为本
备案号: 苏ICP备17076100号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